站在转型发展的十字路口上,“十二五”期间,我国钢铁工业正面临着调整结构、转变发展方式的重大历史任务。为此,中国钢铁工业协会成立了调研课题组,组织行业内20多个单位的100多位专家学者围绕钢铁工业“十二五”发展战略开展了广泛的调研工作,共计完成了68个专题调研报告,形成了《钢铁工业“十二五”发展战略建议》。
2月22日,在中国钢铁工业协会第四次会员大会上,钢协副秘书长兼首席分析师迟京东代表调研课题组对该报告中的部分内容进行了介绍。
由大到强,还有很多问题亟待解决
无锡钢管有限公司现货销售:
过去的5年,是我国钢铁工业为确保国民经济快速发展作出巨大贡献的5年。钢铁行业不仅有力地支撑了国家应对国际金融危机采取的宏观经济政策的顺利实施,而且钢材品种质量明显改善。总的来看,钢铁工业基本满足了经济发展和下游产业发展对钢铁材料的需要,有力地支撑了下游产业的快速发展和国家重大工程、重点建设项目的顺利实施。“没有钢铁工业的发展,这些是难以保障和不能实现的。”迟京东说。
过去的5年,是钢铁工业发展最快、结构调整成效显著的5年。“十一五”期间,我国彻底逆转了国内粗钢总体生产不足的局面,与此同时,我国钢铁企业联合重组步伐加快,特大型钢铁企业集团的国内外影响力不断提高,产业布局初步优化,主要钢材消费区域自给率有所提高,钢铁工业消费主导型与资源主导型相结合的布局雏形已初步形成。
过去的5年,是钢铁工业为实现由大到强转变奠定坚实基础的5年。经过5年发展,钢铁生产能力已基本可以满足国内消费需要;加快主要工艺装备大型化、现代化步伐,主要钢铁企业的主体工艺装备达到或接近世界先进水平;钢铁工业主要工艺装备的本地化率大幅提高,技术创新能力显著增强。与此同时,我国在世界钢铁产业中的影响力明显提升。
在取得有目共睹的成就的同时,迟京东指出,过去的5年也是钢铁工业新矛盾、新问题不断出现,资源、环境等瓶颈制约和企业利润率下降等困难问题突现的5年。这些矛盾、问题突出表现在:产业集中度有待加快提高、发展方式亟须转变、自主创新亟须增强、亟须低碳绿色发展、资源保障必须增强、优化布局必须加快等方面。只有重点解决了这些发展问题,才能确保钢铁产业实现结构调整、转型升级,才能实现由大变强。
2010年我国钢产量已经达到了6.27亿吨,国内市场消费量也达到了近6亿吨。钢铁生产和消费都快速增长,但钢铁企业效益却并不理想。2010年,我国主要钢铁企业销售利润率仅为2.8%,为工业行业中最低的。对此,迟京东说:“产量增长,消费增加,这么好的市场条件,我国钢铁企业的盈利水平应好于国外。我们应该承认,国内市场竞争激烈是存在的事实。其中的主要原因实质上是,钢铁企业多而分散。”从2000年到2010年,42家100万吨以上规模的钢铁企业产量所占的比重由82.6%降为54.4%,73家钢协会员钢铁企业产量所占的比重由93.9%降为68.9%,而国有及其控股钢铁企业产量所占的比重也由92%降为59%,这说明近10年来大量新建钢铁企业特别是中小钢铁企业大发展。“面对这种产业结构,既要提高产业集中度,缓解市场的过度竞争,又不能简单地将大批民营的、中小的钢铁企业简单淘汰。”迟京东说。
与此同时,钢铁生产力布局矛盾逐步显现,内陆钢铁企业大量运进进口铁矿,又大量运出钢铁产品,削弱了产品的利润水平。自主创新驱动发展的重要性已经越来越得到认知,但还没有从根本上改变追随者的局面。下游用户快速发展,对钢铁材料提出的新要求变化很快,而我们的产品质量性能仍不能适应这种快速变化,这就要求钢铁企业必须加快与用户的战略合作,加速新形势下的产业链建设。市场上,低端产品恶性竞争与高端产品同质化竞争并存,特别是先进的生产线定位相似,产品市场占有率均不高,产品升级换代、提高质量,越来越成为钢铁企业竞争的关键。节能减排仍有很大差距,按国家现有工序能耗标准要求,会员钢铁企业中,仍有14%的炼铁高炉未达标,转炉仍有55.6%未达标;已经讨论通过即将出台的更加严格的钢铁工业能耗、污染物排放标准实施后,将使很多钢铁企业现有的节能、污染物处理措施难以满足新的能耗、排放标准要求。特别是我国政府承诺到2020年我国单位GDP CO2排放量比2005年下降40%~45%,并已成为约束性指标,我国很可能加快出台碳税,将使我国钢铁业每年增加200亿元左右的成本。
“对于这些问题,钢铁工业要尽早研究采取应对措施。这一应对措施就是加快结构调整、切实转变发展方式。”迟京东说。
“十二五”钢材需求完全取决于经济增长及其方式
“十二五”期间,世界经济总体向好与许多不确定因素共存,我国钢铁工业发展的外部环境更趋复杂,但仍将是我国钢铁产业结构调整、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机遇期。
迟京东说:“一个国家的钢材消费量无疑是与这个国家的经济规模与经济结构密切相连的。”据他估计,如果我国逐步实现经济结构调整、转变发展方式,GDP年均增速为8%~9%,考虑固定资产投资、消费和外贸出口等变化情况,需要6.7亿~7.5亿吨左右粗钢(折算为钢材6.3亿~7.0亿吨,不含重复材,下同),年均增速为2.6%~4.6%;若保持目前的发展模式,GDP增速为9%~10%甚至以上,需要7.5亿~8.5亿吨粗钢(折算为钢材7.0亿~8.0亿吨);若实现经济结构调整、转变发展方式,GDP增速为7%~8%,则粗钢需求量为6亿~6.7亿吨(折算为钢材5.7亿~6.3亿吨)。
“因此,‘十二五’期间,我国钢的消费需求不取决于钢铁产业自身,而完全取决于经济增长及其发展方式。”迟京东说,“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对钢铁消费的需求模式是不同的。2009年,中国人均GDP钢消费强度已经超过世界平均值,超过美国、德国、英国等,与日本相近,但人均GDP却不是一个数量级。能否在人均材料消耗不增加的情况下提高人均GDP?这是一种较为理想的模式。”
然而,我国目前仍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均GDP增长仍将带动人均钢消费增加,特别是加快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将使钢材的总需求增长主要来自于中西部地区,主要依靠投资拉动。“总的来看,在今后一段时期,国内钢消费需求量上升的趋势仍然存在。”迟京东说,“从下游行业提出的高增长目标来看,相应需要超过6.64亿吨钢材来支撑其发展。因此,‘十二五’期间,国内钢材消费需求将处于增减交替波动和结构变化的过程中。”
与此同时,2010年我国固定资产投资占GDP的比重已达到近70%,再高速增长的可能性并不大。一些下游行业的超前发展,也透支了未来的钢材需求,对钢材消费需求的拉动作用不可持续。更应引起钢铁企业关注的是,建筑、汽车、家电、集装箱、工程机械等行业几乎都提出了节约使用钢材的要求。这些共同构成了影响钢材消费数量增长的因素。
积极应对,实现钢铁工业由大到强的转变
未来的中国钢铁产业是什么样子的?“‘十二五’至今后10年,努力把钢铁工业发展成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可持续发展、创新活力强、经济效益好,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现代化钢铁产业。”迟京东这样描述。
“十二五”时期,钢铁工业要实现由大到强的转变,必须提高发展的质量,完善原燃料保障,推进结构调整,坚持自主创新,实施低碳绿色发展。“对此,我们提出三大标志,一是品种质量水平不断满足用户产品升级和国家重点工程、重大创新项目的需要;二是节能环保绿色制造水平能否达到循环经济和国家节能减排的目标要求;三是能否建立起利益共享的原燃料供应可靠保障体系。”迟京东说,“钢铁产业发展存在的矛盾和问题,既需要钢铁企业应对,又不能完全只靠企业来解决,要区别对待。”
建议之一:加快技术装备改造和产品升级换代
“十二五”时期,我国钢铁产业将进入加速结构调整的重要机遇期。迟京东说:“在工艺技术装备上,大中型钢铁企业300m3~1000m3级别高炉,2002年到2009年增加了202座。这一级别高炉一代炉役通常在8年左右,即在未来5年中将有202座小高炉陆续进入大修期,产能超过2亿吨。这批高炉必须改造升级,未来5年将进入对这部分产能的黄金调整期。”
迟京东指出,加快产品升级换代,提高质量是解决诸多矛盾和问题的重要抓手。应通过产品升级换代,提升产品质量。如一般碳素结构钢Q195~275和普通钢筋,屈服强度均小于300MPa,若提高这类钢强度等级等质量性能,可以大量节约使用钢材。“我国已经具有较好的市场与技术标准环境,我们应抓住这一重要机遇。”迟京东说。
在量大面广的建设用钢上,特别是在高强度钢筋的推广使用上,期盼已久的GB50010-2010《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自2011年7月1日起实施,要求优先使用400MPa级钢筋,积极推广500MPa级钢筋,用HPB300光圆钢筋取代HPB235光圆钢筋(Ⅰ级钢筋),逐步减少使用335MPa级钢筋并最终取消该品种。与此同时,在工业生产用钢上,应争取加快品种升级换代,如轴承钢等。
建议之二:摒弃盲目以数量规模扩张定发展的模式
“十二五”期间,钢铁工业要实现由数量规模主导向提高全行业质量和效益发展转变。“实现发展方式的转变,不是一律要求放弃规模,更不是放弃品种,而是要摒弃盲目以数量规模扩张定发展的模式。”迟京东说,“目前,我国扁平材折粗钢占钢总产能的比重已超过51.1%,产量折粗钢占钢产量的比重达到了43.6%,这种不断扩大新产能的模式持续发展下去的结果只能是:生产难度大、技术含量高的产品,效益却不理想。”
迟京东指出,“十二五”期间,实现提高全行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的转变,检验的标志之一是钢铁产品质量能否达到世界一流,是否提高了竞争力、提升了盈利水平。围绕这一目标,必须从打造自有品牌、实施差异化、实现专业化、发展新型钢铁材料、淘汰和替代落后或低水平产能等方面采取更有力的措施。
打造自有品牌,“十二五”是重要的机遇期。迟京东表示:“每个企业可创建1个 ~2个专用、关键品种的‘品牌’;根据品种、质量性能要求不同,分别打造1个~2个‘差别化’产品;根据产品市场和目标用户的不同,形成1个~2个专业化产品。这体现的是不同企业各方面的综合实力、市场竞争水平和盈利能力。”
实施差异化,可以体现在各个方面。比如在产品规格上,如果将热连轧机产品的平均厚度降低,增加薄规格比例,同时配合低碳、优碳和低合金钢产品生产,提高钢板强度级别。这样,虽然总产量会下降,但是所得税和利润将相应提高。
加速专业化,实现专业协同是重组后的重要目的。“日本JFE成立的过程值得我们学习,其经验要点是在‘合’的同时学会‘分’,把联合在一起的资源,根据不同的需要进行拆分。拆分是专业化协同的重要措施。”据迟京东介绍,川崎制铁和日本钢管合并成立JFE时,一是诞生了新的贸易商美达王,二是依据产品诞生了更专业化的JFE棒材公司和JFE型材公司。这种合而分之的做法在新日铁、安赛乐米塔尔等企业中也有所体现。
钢铁新材料,应该是满足高强度、耐腐蚀、轻量化、长寿命、可回收性强等要求,同时满足新兴战略性产业及其他产业发展需求的特殊钢铁材料。“这个特殊就不单纯是通常我们讲的特钢了。”迟京东说,“发展钢铁新材料,要靠自主创新,还要加快向技术服务、材料服务的转变,这是解决钢铁企业竞争力不足矛盾的重要措施。”
与此同时,落后或低水平产能在我国扁平材产能中占很大比重。这些落后产品不仅大量消耗能源和资源,而且产品档次低、质量差、使用寿命短。淘汰这些产能对节能减排意义重大。“淘汰和替代这些产能的关键,是淘汰落后的内生动力和市场环境能否形成。”迟京东说。
建议之三:将节能减排的潜力变为转型发展的动力
“节能减排为钢铁工业的发展设置了‘天花板’。”迟京东形象地说。
一方面国家颁布实施了粗钢、焦炭、铁合金等单位产品强制性能源消耗限额标准、污染物排放标准和容量限制要求,另一方面增加了CO2约束性指标要求。“目前,会员钢铁企业中,高炉煤气、转炉煤气的回收利用率上还有1.6%、5.6%的潜力,CDQ(干熄焦)、TRT(高炉煤气余压发电)及转炉干法除尘上还有20%、27.7%、82.8%的潜力。综合各种节能措施,也只能使吨钢综合能耗下降到590kg左右,钢铁产业节能减排压力很大。”迟京东说。
如何将节能减排潜力变为发展的动力?一是加大淘汰落后力度,通过结构节能、技术节能、管理节能,实现深入节能减排;二是从源头削减能耗,主要措施以铁焦烧工序为中心,大力推行精料方针;三是深化节能减排技术措施,系统优化集成已有成熟技术,加快研发、推广、应用新型节能减排技术措施;四是进一步提高二次能源和资源的循环利用效率,如加大与供热企业、电力企业、建材企业、化工企业的合作,发挥钢铁企业社会功能,消纳废塑料等社会废弃物,城市污水深度处理回用等,从更大范围拓展节能减排。
而对于碳减排,迟京东认为,一是要大力提高能源利用效率,进一步降低能源消耗强度;二是要研究低碳生产工艺技术,制定低碳技术路线图,加快清洁能源和新型钢铁工艺技术;三是提高废钢等资源利用率,降低铁钢比。
与此同时,钢铁产业加快资源安全保障的需求越来越迫切。“‘十二五’期间,钢铁行业要努力建立铁矿、锰矿、铬矿、镍矿及优质焦煤等资源的安全保障国家战略,建立有利益共享的资源保障体系。”迟京东建议。
|